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怎么写?( 二 )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 。[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 。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 。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 。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 。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 。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 。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 。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