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会让我们更懂伦勃朗吗( 二 )


同样运用AR技术赋予作品更多观看方式的还有英国泰特博物馆于2019年推出的特别活动“虚拟之翼” 。通过使用Spark AR平台 , 该博物馆与Facebook共同选择了八件艺术作品 , 并进行了重新布置 。观者通过使用手机的相机扫描激活Spark AR , 便可以获得一个新的观看艺术作品的维度 。这些被挑选的艺术作品 , 往往有着不寻常的或者鲜为人知的故事 , 通过AR技术 , 画作背后的故事得以重新呈现 。
在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的作品中 , 观者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 , 花朵逐渐枯萎、凋谢 , 光线也收敛起来 , 整个画面逐渐转入夜晚的效果 。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由于在修复之前曾遭到撕毁 , 观者则可以通过AR技术 , 用手机对准画作后在屏幕上看到一只猫撕破画布 , 从画中跳下地板 , 形象还原了画作被损坏的历史时刻 。在 《头像》作品中 , 观众通过手机看到的不再是一张静态的肖像画 , 而是带着表情变化、神态鲜活的人物 。同时这一项目也可被视为美术馆联合社交媒体的绝佳案例 , 由熟悉最新传播语言和流行技术的新媒体平台提供技术 , 美术馆提供相应优质艺术内容 , 两者相互借力 。
这样的视觉语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关系
如果说英国泰特博物馆的AR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再现仍然只停留在平面角度 , 那荷兰的莫里茨皇家美术馆则是真正地再现了一个空间 。去年 , 为了纪念荷兰画家伦勃朗逝世350周年 , 美术馆联合荷兰设计机构Capitola开发了一款名为“现实中的伦勃朗”的App , 通过这个程序 , 观众在通过一扇拱门后 , 便将走入《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这幅画中 , 亲临现场 , 观看这群外科医生们完成这场解剖课 。
为了体验感能够达到最真实的状态 , 美术馆邀请了演员来扮演场景中的角色 , 并对画中的服装、布置、光线等进行了完整还原 。通过数次扫描与建模 , 这个360度的解剖室空间才得以诞生 。“它将观看艺术的方式带入了未来 。”对此 , 莫里茨皇家美术馆的馆长评价道 。
在这一项目中 , AR技术其实体现的不仅仅是科普的价值 , 通过这一手段 , 观众一方面得以极近距离地观看画作细节 , 另一方面能够选择任何自己希望观看的角度 。新技术实现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 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