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关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三 )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
《十五从军行》通过一个老兵返乡,反映了动荡社会中人民生活的艰苦流离 。
一、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兵,他一生的甜酸苦辣,必非千言万语所能道尽 。而本诗截取了一个时间点:始归时分;一个疑问:“家中有阿谁”;一个行为细节:作饭烧羹,却不知贻谁同食;层层凝缩,而最终停格于出门东看,泪落沾衣 。这样剪裁,这般切入,其艺术效果如何?其艺术原理何在?
二、老兵回家后不厌其烦地作饭烧羹,却不知贻阿谁同食,说明饭菜不少,不止自用而已 。可是,前文乡里人的回答(君家冢累累)和亲眼所见的荒凉景象(兔窜雉飞,庭院长欲葵),早已明确无误地向他传达了家破人亡的信息 。那么,老兵为什么还要烧饭羹贻家人同食?既已“不知贻阿谁”了,为什么还要“出门东向看”?至此才“泪落沾我衣”,难道他这才明白家已破,人已亡?老兵的这些异乎常人的反应是可能的吗?是合理的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古诗词鉴赏一剪梅
关键词: 李清照,一剪梅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