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秋波厚的诗词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什么意思( 十 )


看那桃花潭水 , 纵然深有千尺 , 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 , 一边唱歌 , 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 可以边走边唱 。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 ,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 , 十分动人 。
④不及:不如 。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 , 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 , 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 , 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 ,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 , 确知“汪伦又名凤林 , 为唐时知名士” , 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 , 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 , 汪伦为泾县令 , 李白“往候之 , 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 , 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 , 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
参考资料:
1、任蒙 .反读五千年 :广东教育  , 2013年 .
鉴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 , 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 。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 , 生动而形象 , 而又加“不及”二字 , 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 。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 , 清新流畅 。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 , 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 , 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 , 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李白斗酒诗百篇 , 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 , 写信给李白 , 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 , 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 , 为人热情好客 , 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 , 潭水名也 , 并无桃花;万家者 , 店主人姓万也 , 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 , 临行时 , 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
显然 , 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 , 自然入妙 , 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 , 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 , 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 , 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 , 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 , 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 , 结合上述背景来看 , 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 , 顺口流出 , 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忽闻"二字表明 , 汪伦的到来 , 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 , 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 , 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
这样的送别 ,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 , 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 , 看来 , 李白走时 , 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 , 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 , 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 , 也是豪放热情 , 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 , 李白引为同调 , 很珍视汪伦的友情 。情之所至 , 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 , 深情地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