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秋波厚的诗词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什么意思(11)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结合此时此地 , 此情此景 , 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 , 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 , 是诗家常用的写法 , 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 , 当然也可以 , 但显得一般化 , 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 。现在的写法 , 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 , 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 , 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酒酣情浓 , 意态飞扬 , 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 , 别说您多么深了 , 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 , 眼前景 , 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 , 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所以 , 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 , 比于潭水千尺 , 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 , 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 , 以为无味 。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 , 又呼对方之名作结 , 反而显得真率 , 亲切而洒脱 , 很有情味 。
"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 , 是很有见识的 。诚然 , 李白即兴赋诗 , 出口成章 , 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 , 直抒胸臆 , 天真自然 , 全无矫饰 , 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还奇蝴" , 正所谓炫烂之极 , 归于平淡 , 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 , 意忌浅 。脉忌露 , 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 , 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 , 直露 , 绝少含蓄 。其"语直" , 其"脉露" , 而"意"不浅 , 味更浓 , 它"直"中含情 , 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 , 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由此可见 , 文学现象是复杂的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 , 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 , 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 , 汪伦来送行 , 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 , 他们手挽着手 , 一边走 , 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 ,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 , 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 , 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 , 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 ,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 , 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 , 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 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 , 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 , 既形象生动 , 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 , 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 , 一村人耳 ,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 , 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 , 信手拈出 , 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 , 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 , 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 , 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 , 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 , 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 ,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 , 确知“汪伦又名凤林 , 为唐时知名士” , 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 , 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 , 汪伦为泾县令 , 李白“往候之 , 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 , 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 , 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