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洛阳的诗词 描写洛阳的诗句多写几个谢谢( 四 )


洛阳是词人的第二故乡 , 因而他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 。此词开头 , 即叠用“洛阳”二字 , 而且突出地把它放在句首 , 就是这种感情的具现 。“洛阳才子”是词人自指 , 因为他的成名之作《秦妇吟》就是在洛阳写的 , 并获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美誉 。洛阳的春光好在:一是魏王堤上阴翳的垂柳 , 上蔽天日 , 下荫游人;二是桃花水暖 , 鸳鸯双浴于澄波碧水之中 。杨柳依依 , 更添离别之情;鸳鸯喁喁 , 益增寂寞之感 。这些都是词人在洛阳所习见的景物 , 因而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底的呼唤 。
2、《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宋·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 , 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 , 垂柳无端争赠别 。
杏花红处青山缺 , 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 , 惟有寂寥孤馆月 。
译文:
洛阳春浓花满城 , 姹紫嫣红香正浓 。游丝有意 , 苦留游客丝萦绕 。杨柳无情 , 争相送别为那般 。
杏花红处 , 遮去青山一片青 。山路远 , 行人山下歇驿站 。相去远 , 今宵谁能与我伴 , 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
赏析: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 ,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 , 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 , 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 。“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 , 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 。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 , 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 , 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 。“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 , 春天飘荡空中 , 随处可见 。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 , 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 。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 , 但惜别者眼中 , 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 。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 , 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 , 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 , 即景抒情 , 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 , 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 , 愁思也无边无际 , 始终苦恼着离人 。作者只写旅途一瞥 , 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
“杏花红处青山缺 , 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 。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 , 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 。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 , 群山连绵 , 路途遥远 , 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 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 。这儿人烟稀少 , 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感到寂寞 , 他夜不成眠 , 望月思人 , 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 , 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 , 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 。词至此戛然而止 。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 , 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 。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 , 浓艳的、清香的 , 相继开花争妍 。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 。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 , “游丝”、“垂柳” , 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 , 用一“苦”一“争” , 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 , 进一步渲染离情 。“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 , 放眼望去 , 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 , 红杏似火 , 一路行人或行或歇 。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 , 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 , 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 , 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 , 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 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 ,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 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 , 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 要说的话太多了 , 又不知从何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