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苏轼的诗词 苏轼写西湖的诗五首

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2、《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
3、《开西湖》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
拓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世人称其为什么眉山什么人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苏轼有写关于眉山的吗?偶才疏学浅!罪过啊!不晓得找不到苏轼写关于眉山的,你们那个知道?谢谢
楼下的!眉山哪儿有多杯具嘛!石头上的只是佳词名句哈!基本没得专门写眉山的,我几乎名个月都要去三苏祠的
苏东坡的诗词20首附赏析婉约的: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