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得|一针一得治百病

一针一得(一针一得治百病)
导读:这篇可以说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 。贺老在第一秘手抄本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科技时代,秘籍得之太易,特别希望诸君珍惜 。能看到这篇文章,相信您是诚者,主动传之 。
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
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全书同),我们很惊讶,竟然是“手抄本”,而且是毛笔字!
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叠空白的“北京市中医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一字一字,集腋成裘 。稿纸已经发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 。翻开《一针一得》,一页页,一行行,一条条,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
1979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以上为第一秘 。共计捌拾壹症 。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 。”
秘法,贺普仁的秘法,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当然,“九阴真经”是虚构的杀人秘籍,“针灸临证秘法”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
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 。贺普仁的弟子也没有见过 。
正值贺普仁87华诞、从医70载之际,他给大家呈上一份非比寻常的大礼 。
哪年完成的?为什么愿意公开?贺普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过了一会儿才说:“积了50年了,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一针一得,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 。要给大家实惠,就给这个 。”
贺普仁秘藏的《一针一得》原稿,其实有两个版本,1965年的钢笔字版和1979年的毛笔字版 。1979年的毛笔字版全本分四大秘,每一秘81病症,共约324个病症(有部分重复),每种病症都有特定的穴位治疗 。因此,本书副题《“一针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几百个病症,而不是包治百病 。
二、针穴不在多,而在于精准
1965年5月1日贺普仁完成的钢笔字版《一针一得》时,“文革”的气氛已经弥漫,贺普仁1965年的手稿中也留下了历史痕迹,他在阐述《一针一得》的意义时这么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都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特别是针灸这门独特技术,尤为必要 。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要有些损伤 。虽然针刺是一种良性刺激,但对患者来说,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 。因此,造成病人惧怕针灸,非逼不得已,不求治于针灸 。这是值得吸取,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 。
“我们认为在保证临床有效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 。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
70年前,贺普仁追随北京著名中医牛泽华大夫学针灸的时候,学的是群针施治 。群针就是取多个穴位扎多根针,才治好一个病 。牛大夫医术高超,针技过人,这给年轻的贺普仁打下了良好的针灸底子 。但在实践中,贺普仁渐渐发现群针的局限:群针施治威力是大,可是病人受罪也多,一扎就是十几根到几十根不等,等扎完针,病人不光疼得厉害,且全身疲软,有时还动弹不得,这是因为,群针对人的刺激太强了 。
贺普仁1965年版的《一针一得》讲了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故事,说明群针的缺点:“宣武区,有一个道士擅长针灸术,以针灸众多(群针)著称 。每日观内络绎不绝,颇得一般人所赞颂 。据了解,在那里治过病的人也有很多确实有其效,惟起针后病人疲劳颇甚,多数都需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复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用针众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适应所致 。
“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 。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地进行‘辨证论治’盲目地瞎扎一气,不仅与病无益,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 。
“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的经验,学习他们那种坚韧不拔、兢兢业业钻研技术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但不是模仿他们一动一静,其中旧的一套,而是在他们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整理与提高,然后创出自己的新路 。”
1956年贺普仁进入北京市中医医院以来,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 。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精化传统群针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