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蹴鞠 关于蹴鞠的诗句( 三 )


唐代蹴鞠在形式上比较汉代是有所变化,如汉代的蹴鞠球门是由在地上挖窟窿洞所制,以踢进地窟窿多者即为胜方 。而唐代则专门设计发明了球门,球门又有双球门和单球门两种类型 。且唐代的球门普遍都较高,也是因为”鞠“的重量在同时变得更轻,所以可以踢得很高,两根三丈长的竹竿作为门柱,两竹之间拉有一网,则被视为球门 。而宋代的蹴鞠形式更加偏向于娱乐、竞赛及演艺化 。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延续唐代单球门形式的蹴鞠,另一方面就是白打蹴鞠形式的变化 。
在规则技术相比唐代更加完善、详细,主要有用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镰等十余种踢法 。比赛中也指定有固定区域和传球路线,不得出界 。宋代蹴鞠作为兴盛时期的标志,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出现了全国性质的蹴鞠行业团队”齐云社“以及全国蹴鞠最权威性的赛事”山岳正赛 。“特别的是在唐宋时期,无论是宫廷女子,还是民间女子都普遍热衷于蹴鞠这种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尤为对”白打“形式的蹴鞠十分喜爱 。宋人赵文在诗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曰:”白玉搓成,香罗捻就,为谁特地团团 。羡司花神女,有此清闲 。疑是弓靴蹴鞠,刚一踢,误挂花间 。方信道,茶靡失色,玉蕊无颜 。“唐代诗人王建也有《宫词》写道:”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白打“其方式为两人对踢,也可多人对等下互踢;未设有球门,常以踢高、踢出样式绝技,娱乐 。这一女子传统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年间 。
唐宋时期的蹴鞠开展、推新极为广泛、活跃,同时也进一步深入到老百姓的平日生活文化之中,可以说宋代蹴鞠是在唐代繁荣基础上又达到的一个高峰 。
4 蹴鞠走向元明清的衰败时期
蹴鞠发展演变到了元代后开始一步步的被淡化、被缩小化,走向了衰败的开端 。究其原因就是社会大背景下遭受的异族统治,蒙古族统一了全国 。汉族男女老幼喜爱的蹴鞠运动不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加之国家灭亡深受重创,原先社会中喜爱蹴鞠的官员大臣、中坚人士等各级阶层早已不复存在,支离破碎,只剩下一帮落魄书生、青楼女子及闲杂人等蹴鞠娱乐、消遣度日 。元代诗人萨都刺在《妓女蹴鞠》曲中就有记载:”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怜香愿,媒合了翠馆内清风皓月筵,六片儿香皮做姻眷 。“及”解卸了一团儿娇,稍偏起浑身儿俏,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园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些英豪 。“[13]
从中可以看出,蹴鞠运动已经沦为青楼女子取悦男人娱乐、淫乐的一种工具,逐渐让世人认为蹴鞠运动是低级趣味的活动 。
到了明代的蹴鞠已经进一步的成为了纯粹的娱乐游戏,没有了任何的竞技性,甚至连带单球门形式的蹴鞠都已取缔,只剩下以”白打“形式的蹴鞠存在,但也已今非昔比 。二来自朱元璋推翻元朝称帝之后,就下令严禁军中将领、士卒蹴鞠娱乐,只怕玩物丧志,影响和干扰士卒操练、作战 。并在朝廷、皇宫内外宴请上也不得在进行蹴鞠表演 。明代官员顾起元所著的史料笔记《客座赘语》这样撰写道:”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但又军官军人学唱的割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显而易见在明代蹴鞠缺乏有势者、执政者的喜爱和支持,上流人士也觉其不如流,排斥它;最终就连娱乐、玩耍也被”毽子“等取而代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
历史步入清代后,从史料文献中已经很难见到世间有关蹴鞠的记载了 。主要在于满人入关后对汉文化的冲击,满人喜于骑马打猎、射箭、摔跤,对汉人的蹴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在清代初期,顺治皇帝曾口谕禁止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及诸色人蹴鞠;后至乾隆年间,皇帝下旨明令禁止一切蹴鞠活动,所以致使在民间百姓中也深受极大的限制 。其二就是蹴鞠运动发展到了清代后已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内容 。虽说清代中期,一度出现了”冰上蹴鞠“但已经失去了原本物质的传统文化及功效,加之冰上滑冰是满人的传统,与蹴鞠结合技巧难度大,可以掌握活动的人群少,未得以继承发展 。蹴鞠运动技巧方式的结合、改变并没有促使其发生引领性的革新,反之进一步的走向了灭绝的边缘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形式的长期存在,必然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非凡的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