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的经典诗词 经典爱情励志韬光养晦名言名句( 三 )


传说一日,郑板桥在院中石桌上习字,兴笔写下“难得糊涂”四字,然后又在下面写一串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福报也 。”写毕,越看越不舒服,正准备团了踩在脚下,忽一阵风吹来,那字纸随风飘向空中,越飘越远 。郑板桥无奈看着摇着头,然后又习起字来 。谁知这字纸却被人捡了去,如获至宝,传之子孙,所以才有今天我们知道的“难得糊涂” 。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
有的人认为是郑板桥的自我嘲解 。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世外,心中不觉怅然 。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与朝,夺利与市,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是面对喧嚣人生,世态炎凉内心而抨发的愤激之词 。
也有人认为是郑板桥发自内心的不满之声 。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上任之时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 。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求他字画 。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水深火热,心力不支,非常忧愤 。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糊涂嘛 。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由此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悲壮之情,开仓赈灾 。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
看来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一种是假糊涂 。郑板桥所说的是后一种糊涂 。
还有人认为是宽容谦让,顾大体,识大局的表现 。据说郑板桥任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遇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以便赢得官司 。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 。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家人得信后主动退让三尺,邻居得知后也退让三尺,从此这里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六尺巷,后人对此赞不绝口,此时他的糊涂是何等的聪明啊 。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 。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为了到达最终的目的,只好先糊涂吧,可见糊涂还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 。
“难得糊涂”之所以脍炙人口,魅力无穷,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侧面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正说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心理的多样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多元性 。
可见糊涂容易聪明难,聪明之后糊涂更难 。能分清并做的在哪些方面糊涂,哪些方面聪明,什么时候糊涂,什么时候聪明,实在是件难事 。难得糊涂是智慧的生存之术,是人生的极高境界 。可是常常有人把“难得糊涂”作为掩饰失败和放弃的借口,作为心里的安慰,其不知这不仅误读郑板桥的原意,而且也往往成为事业和人生失败的开始 。
其实糊涂哲学并不是郑板桥的发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对糊涂哲学有了很深的研究,对糊涂哲学作了精辟的论述,《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就有记载: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
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 。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 。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 。可见难得糊涂早已成为政客们的一种权术了 。
在我国历史上大智若愚装糊涂的事例太多了,曹操煮酒论英雄可谓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故事 。这里我们不妨领略一下刘备在曹操面前,巧装糊涂以骗过其识别的精彩表演 。
公元196年,刘备兵败暂时依附曹操,他怕曹操识破他有帝王之野心,便每日在许昌的官邸种菜,遮人耳目,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