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给领袖的诗词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有木有苏轼的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吟咏佳作,这其中也有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身影 。比如下面这首:
《徐使君分新火》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
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
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 。
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
起携蜡炬绕空室,欲事烹煎无一可 。
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
清明节给领袖的诗词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有木有苏轼的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唐宋时期,寒食节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杜甫《清明》诗“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说的便是这种习俗 。清明节这天,黄州知州徐君猷将子夜采得的新火遣人送到苏轼家中,徐君猷是个文人,对苏轼也非常敬仰,苏轼遂作《徐使君分新火》表示谢意 。
从这首清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久病且贫的窘境,也看出他与徐君猷之间的深厚感情 。
贬官黄州期间,苏轼的许多亲友都和他渐渐疏远,甚至断了书信,苏轼内心的失望与落寞可以想象 。徐君猷的友情,给了苏轼很大的慰藉,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始谪黄州,举目无亲 。
君猷一见,相待如骨肉,此意岂可忘哉?”
历尽繁华也阅尽苍凉的苏轼,更能懂得雪中送炭的可贵,这年九月初九,徐君猷即将离任赴湘,苏轼约他登高饮酒,以一首《醉蓬莱 重九上君猷》为其饯行 。但令人叹惜的是,徐君猷到湖南任上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苏轼闻讯专门作诗悼念——当然,这是后话了 。
中华传统文化摘抄笔记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佛教为天竺所传,但如今中国境内的佛教早已被汉化) 。
亦称华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 。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 。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 。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 。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 。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 。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