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12)


《小池塘》 , 让孩子到文中找一找小池塘什么样的?美在哪?文中每句话里都有“倒映在池塘里 , 像------”讨论:如果你站在这个小池塘的边上 , 你会怎么说?并用“什么像什么” , 说一句话 。孩子们说的很好 。

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本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 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在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岛上旅游时 , 看到一只想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食肉鸟叼啄 , 于是焦急万分 , 迫使随同向导施以援手 , 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 , 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 , 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 , 以为外面很安全 , 就从巢中鱼贯而出 , 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我们为此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
印象中 , 我是带第三批学生学《自然之道》了 。按理说 , 该老马识途、轻车熟路的 。但是 , 这些天带学生读《论语》 , 对“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的名言又反刍了一番:“有知识、有创新”是孔子提出的一条为师的标准 , 今年我教《自然之道》 , 还能“老调重弹”吗?
“老调” , 乃大部分语文老师所沿用的“调” , 乃照搬教参的“调” 。具体到《自然之道》一课 , 就是“先入为主 , 引诱为辅”:教师脑海里已经认定向导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 , 再引导学生认同并讨论:既然他知道 , 为什么还要救幼龟?翻看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 , 里面就写着这样的建议: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 , 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 , 为什么不制止 , 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不过 , 不弹“老调” , 先该怎样改弦易张呢?我想 , 干脆简单点 , 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 , 倾听他们读文后的真实想法 。
所以 , 完成课文的初读、生字识记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任务之后 , 我请学生快速默读一遍文章 , 再互相交流体会 。
很快 , 有孩子发言时提到对“小泡泡”的理解 。我相机板书“向导”二字 , 让他们把目光聚集过来 。接着 , 抛出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向导到底知不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没想到 , 学生畅所欲言 , 一下子说了四种意见:1、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 , 救它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无奈游客催促 , 被迫出手相救 。2、向导虽然是生物学家 , 但并不知道加拉巴哥岛绿龟的秘密 , 所以一同前往观察 。3、向导应该知道一点 。他可能隐约觉得大自然的生物都有生存之道 , 食肉鸟啄幼龟是自然规律 , 贸然出手可能不好 。4、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 , 但游客们很焦急、很顽固 , 不听向导的 。为了教育游客 , 他决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