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13)


说实话 , 一些孩子从未这样欲罢不能 , 表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自我见解 。所以 , 我及时夸奖学生 , 说他们比我所听过的《自然之道》公开课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还要棒!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后 , 我再引导他们聚焦:想清楚 , 你支持或反对哪种猜想?再回到课文 , 细致阅读 , 画出相关“证据” 。
不出所料 , 大多数同学细读文本后 , 首先否定了第2种想法 。证据就是描写向导态度的两个重要词汇:“若无其事”和“极不情愿” 。没想到的是 , 几个孩子认为第1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游客催促 , 向导长了嘴巴呀 , 为什么不马上说明不能救啊?!嗯 , 这真是合乎情理的推测 。更有意思的是 , 预想中的争辩发生在第3、4种观点的支持者身上 。
支持观点4的学生(恰好是性格比较急躁的几个顽皮男生)觉得 , 向导有“若无其事”地暗示过游客 , 但那些游客听不懂 , 所以必须让不听劝告的人好好看看 , 违背自然之道的下场 。在残酷现实面前 , 才可以转变某些人的固执 。观点3的支持者则从文中找到了很有利的证据:“我们的目的 , 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如果向导决定拿更多绿龟的生命去教育游客 , 为什么还会“赶紧摘下棒球帽 , 迅速抓起几十只幼龟 , 放进帽中 , 向海边奔去”?文章最后向导是后悔地悲叹“我们……” , 而不是说教式的 “你们……”
试想 , 如果没有把课堂真实的思考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 , 能闪现出那么多可贵的思维火花吗?能产生那么多你来我往、有理有据的激烈交锋吗?
真实课堂的惊喜 , 还在延续 。
当我请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所得知的人们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或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时 , 张祺同学谈到一个她认为人们违背自然之道的小事例 , 很有趣:一些小猫、小狗被主人穿上鲜艳华丽的衣服 , 不好 。小动物的毛就是天然的衣服 , 人类却要多此一举 , 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它们 , 它们内心一定不喜欢这样 。听到这里 , 调皮的陈源广趁机假扮小狗喊:“我不想穿衣服!”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不知怎的' , 我灵感顿生 , 找到了这些天苦寻不着的“钥匙”:“太好啦!上星期我动员大家参与全国小学生‘新思路’作文大赛 , 虽然也给你们专门做了《观察想象》的写作指导 , 却发现交上来的文章要么拿旧作充数 , 要么还是打不开思路 , 平淡无奇 。想想看 , 张祺说的不就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吗?如果融进她刚才的感悟 , 配以好的形式 , 比如写成童话《我不想穿衣服》 , 该是多么的生动、新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