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怎么写?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以及曲作者阿炳艰难的人生之路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语句 。
热爱民族音乐,懂得音乐可以表达心声,战胜苦难 。
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
板书课题,刚刚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二泉在哪里?二泉映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有些问题可能会通过你的读书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则需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和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才能够明晰 。
针对最初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 。
初步概括:二泉映月是什么?
引发二次质疑: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一首二胡曲、一首阿炳创作的曲子,此时的你又想问什么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想表达什么?这首曲子为什么能够享誉海内外?)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
出示阿炳塑像: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曲作者阿炳(简介阿炳)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阿炳,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 。
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尤其要读准生字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
检查读书情况:主要指导读通读顺、不读破句,合理停顿 。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
提问:文章哪些段落写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4——5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质疑:为什么原来听不到任何声音,现在却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
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葱茏的树林中,眼前是一轮明月,一泓清泉,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欣赏着摇曳的藤萝,你的心情如何呢?然而这么美妙的景色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永远也看不到了 。他只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只能听到发自他心底的那些声音 。
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默读2、3课文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答案,看看师父说了什么让他这样铭刻于心,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的感伤?
出示四幅图画,使学生感受阿炳的生活,并选择一幅用文字表达出来 。汇报反馈 。
思考:阿炳叹的是什么?哭的是什么?诉的是什么?喊的是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