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诗词 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 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66.htm#2
关于李清照的信息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济南(今属山东)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 。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 。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 。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 。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 。靖康之难后 。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 。建炎三年,赵明诚卒 。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 。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 。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 。卒年约七十馀 。善属文,于诗尤工 。《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 。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 。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 。明诚自愧勿如 。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正易安作也 。(《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