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河中石兽》说课稿格式怎么样?( 二 )


本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题材各异,主要包括探险和科幻两部分,旨在让学生理解并体验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伟大价值,从而激励自己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河中石兽》一文更是以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
在第一节课感知了全文的大意的基础上,我将这节课的重心放在道理的领悟上 。“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却不易 。因为人人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在生活中却往往会出现“据理臆断”的情形,理论并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生活 。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道理,还需要将理论化作具体事件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现象中自主地总结归纳出此观点来,方能更好地接受 。因而我这节课的设计难点就在于如何将理论还原为现实,如何巧借各种生活现象让学生逆向领悟文章的道理,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学会理智地分析与判断 。
二、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分析三类人寻求石兽的不同态度与方法
分析文中三种人对打捞石兽的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与结果,在对比分析中可发现老河兵综合了石性、沙性、水流等多种因素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了正确的判断,从中可看出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既不可像僧人那样不假思索便盲目行动,也不可像讲学家一样据理臆断,而应像老河兵一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判断 。这一环节学生在具体事件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归纳出道理,由现象到本质,容易接受 。
第二步,转换角度,拓展思维、深化观点
继续围绕寻找石兽的问题,转换思路思考,是否所有的石兽掉入水中都应往上游去找?当然不是 。结合上环节得出的论点,要综合多种因素客观考虑 。可以明确,石兽之所以在上游与时间的长短有关 。那是否所有长时间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得往上游去寻找呢?也非绝对,利用课文后习题二中关于山西永济蒲津渡口的铁牛,铁人原址打捞事例,可得知任何事物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现象 。这一环节进行延伸设问与思考,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理论的理解 。
第三步,巧借视觉错觉图,打破常规思维
利用生活中的错觉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现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切不可轻易下定论 。多媒体展示多幅经典的视觉错觉图,学生在亲眼目睹中切实感受到了“眼见未必为实”更不可妄下断语了 。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凡事不可主观臆断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
第四步,“生活大求真”
利用近期微信上大量转发毒大米、塑料粉皮、棉絮肉松饼等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观点,懂得凡事要有科学依据方可定论,不可捕风捉影更不可以讹传讹 。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对这类网络信息我们不能轻信,更不能受其摆布,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现实生活 。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