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故乡的眷恋诗词 于右任国殇诗意( 四 )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 , 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 ,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 , 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 , “千帐”内却灯光熠熠 , 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
下片开头“风一更 , 雪一更 。”描写荒寒的塞外 , 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 , 交代了“夜深千帐灯” , 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 , 水一程”与“风一更 , 雪一更”的两相映照 , 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
首先山长水阔 , 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 , 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 , 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 , 凄寒苦楚 , 这样的天气 , 这样的境遇 , 让词人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 。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 , 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 , 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这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 , 故园无此声” 。夜深人静的时候 , 是想家的时候 , 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 , 雪一更”的苦寒天气 。
风雪交加夜 , 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 , 夜深人静 , 风雪弥漫 , 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 , 衷肠难诉 , 辗转反侧 , 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 , 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
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 , 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 , 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年) , 本名成德 , 字容若 , 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 , 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 , 授乾清门侍卫 。为清初权臣明珠的儿子 。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 ,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 , 以小令见长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 , 坚决地辞官归隐 , 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 , 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 , 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 , 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
从何而归:官场 。
归向何处:田园 。
出自:陶渊明[魏晋时期]《归园田居·其一》 。
原文:少无适俗韵 ,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 , 复得返自然 。
释义: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 , 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 , 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 , 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 , 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 , 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 , 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 , 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 , 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 , 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 , 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
对故乡的眷恋诗词 于右任国殇诗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 , 任官十三年 , 一直厌恶官场 , 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 , 最后一次出仕 , 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 , 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 , 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