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牛比赛》说课稿写法怎么样?( 三 )


2、还空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只是只能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互相说一说,互相评一评,互相帮一帮 。如“这场激烈的骑牛比赛结果怎样呢?请同桌合作读一读第2节,并且找一找” 。“你从哪能里看出这位骑手技艺高超?读一读相关句子,互相议一议”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
3、还评议权:老师有意识地改变了课堂主要只有教师——学生一一问答,大多数学生处于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局面,课堂上,“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互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该怎么读,怎么说 。
二、有发展
每天,我们跨进教室里,我们都要想想这节课,我该教会孩子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不是一些积累?我们在提倡人 。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言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睦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在《骑牛比赛》一课,胡老师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说一说这是一场( )比赛,在整体感知下,学生带着学习的欲望走进课本 。当带领学生欣赏完精彩的骑牛比赛,领略3位骑手的高超技艺后,胡老师不失时机挖掘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说说:此刻,面对这位骑手你想做什么?说什么?同时,面对失败的骑手,你又想说什么呢?老师给学生说的空间,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 。而且,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
有缺陷,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这节课中还有几处值得商榷、有待改进的地方 。
一、过程互动缺“领”
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出只有,也应该、由不得教师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 。如:在理解骑手的技艺高超时,当一生读到“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时,尽管公牛疯狂??,他还是?? 。”可以看出骑手本领大,为什么呢?此时,如果老师能带领学生看一看文中插图,图中公牛像发疯一样,又是蹦,又是跳,而且还喘着粗气,野性大发,而这位骑手却没有“摔下来”,还是牢牢地骑在公牛背上,说明他“技艺高超” 。同时,学生也说到“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只两三秒钟??”这句话也是说骑手“技艺高超”,老师重点领着体验民两三秒钟的短暂,如果老师再点一点:这是用对比的方法体现这位骑手的“技艺高超”,那么本课的重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缺少了图文的结合,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老师一味地作“技术性” 指导,要求学生读出骑手的技艺高超,无疑是“空中楼阁”,学生难以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