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背景(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之一)( 二 )


品鉴鉴赏:

辛弃疾之词 , 风格豪放 , 气势雄浑 , 境界开阔 , 已成为不刊之论 , 是学者所共识的 , 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 , 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这殊不妥 。这首词 , 虽有豪放之因素 , 但细究可发现 , 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 。从整体上来看 , 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 , 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

“千古江山 , 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 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 , 喷薄而出 , 力沉势雄 , 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 , 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 , 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 。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 , 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 , 他继承父兄基业 , 西拒黄祖 , 北抗曹操 , 战功赫赫 , 先建都京口 , 后迁都建康 , 称霸江东 , 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 。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 , 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 , 坐断江东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江河不改 , 青山依旧 , 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

“斜阳草树 , 寻常巷陌 , 人道寄奴曾住 , 想当年: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 ,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 , 世居京口 , 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 , 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 , 以此顺势写来 , 自然流畅 , 含蓄蕴藉 , 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 , 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 , 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 , 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二、由于世无英雄 , 奸臣当道 , 皇帝昏庸 , 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 , 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 , 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此情此景 , 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 。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 , 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 , 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 , 而自己却屡被贬谪 , 遭遇坎坷 , 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悲凉之感、怅惘之情 , 溢于言表 , 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 。这三层意思 , 层层递进 , 步步深入 , 感情饱满而真挚 , 情绪热烈而低沉 , 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燕、后秦时 , 所向披靡 , 威震四方 , 有气吞万里之势 。而如今 , 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 , 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 , 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