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背景(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之一)( 三 )



“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 , 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 , 由于准备不足 , 又贪功冒进 , 大败而归 , 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 , 扬言欲渡长江 。宋文帝登楼北望 , 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 , 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 , 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 , 仓促出战 , 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

“四十三年 , 望中犹记 , 烽火扬州路 。”在此 , 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 , 开始追忆住事 , 回顾自己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 , 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 , 正是四十三年 。这四十三年中 , 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 , 连年不绝 。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 , 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 , 戎马一生 , 但眼看英雄老去 , 机会不来 , 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 , 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 。这里值得探讨的是 , 佛狸是北魏的皇帝 , 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 , 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 , 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 , 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四十三年前 , 完颜亮发兵南侵 , 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 , 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 , 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 , 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如今“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 , 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 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 烽烟四起 , 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 , 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 , 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 这是痛心的事 。不忍回首往事 , 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 。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 , 收复失土 , 刻不容缓 , 如果继续拖延 , 民心日去 , 中原就收不回了 。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 , 这个典用得很贴切 , 内蕴非常丰富 , 一是表白决心 , 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 , 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 , 只要起用 , 当仁不让 , 奋勇争先 , 随时奔赴疆场 , 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 , 自己虽然年老 , 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 , 老当益壮 , 勇武不减当年 , 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 , 可为奸人所害 , 落得离乡背井 , 虽愿为国效劳 , 却是报国无门 , 词人以廉颇自况 , 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 , 朝廷弃而不用 , 用而不信 , 才能无法施展 , 壮志不能实现 。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 , 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 , 对他疑忌不满 , 在北伐前夕 , 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