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第三句诗的意思

你好,韵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 。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 。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 。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 。道士姓名,不得而知 。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 。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 。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 。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 。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 。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 。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 。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 。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 。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 。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 。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 。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 。异常清晰 。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 。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
背景
访戴天 山道士不遇...背景和李白重托诗稿的举动,也就很有些白帝托孤的 悲怆意味了 。8023希望对你有帮助!参考资料:.msklumc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意意思是:
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 。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 。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 。
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 。无人明知道士去处 。只好依仗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
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为: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第三句诗的意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
主旨赏析:
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 。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贾岛【寻隐者不遇】赏析!!!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年代:【唐】体裁:【五绝】类别:【未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