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关雎 关雎古诗

关雎
【作者】无名氏【朝代】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
诗词关雎 关雎古诗

扩展资料: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 ,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诗经》关雎 怎么读(全诗)关关雎鸠,guān guān jū jiū
在河之洲 。zài hé zhī zhōu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君子好逑 。jūn zǐ hǎo qiú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流之 。zuǒ yoù líu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寤寐求之 。wù mèi qiú zhī
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
寤寐思服 。wù mèi sī fú
悠哉悠哉,yōu zāi yōu zāi
辗转反侧 。zhǎn zhuǎn fǎn cè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采之 。zuǒ yoù cǎi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琴瑟友之 。qín sè yǒu zhī
参差荇菜,cēn cī xìng cài
左右芼之 。zuǒ yoù mào zhī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
钟鼓乐之 。zhōng gǔ yào zhī
诗词关雎 关雎古诗

《关雎》全诗译文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 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