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昌塔诗词 求关于广州的诗词( 三 )


1.3 生态环境
安庆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是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城北枕龙山,南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破罡诸湖,狮子山、凤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大龙山—石塘湖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林郁山静,幽雅肃穆,令人叹止;城南沿江岸建设的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内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菱湖公园与近年建设的莲湖公园、皖江公园、菱湖风景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近五平方公里,堪与杭州西湖媲美;建设在景区内的文化广场、黄梅戏艺术中心、邓石如碑馆、黄梅阁、血衣亭、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物,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先、陈延年等塑像,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8.26%,绿地率达35.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03平方米.但是,由于过去实行“牺牲环境要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安庆整体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比如说安庆的花亭大沟周边环境就很不好!
1.4 自然灾害
安庆防洪同马大堤
安庆是全省旱涝灾害的次频繁地区(仅次于阜阳和正阳关).以某一旬出现旱为旱旬、出现涝为涝旬,平均每年有8~10旬的时间非旱即涝,占全年时间的22~27%,有5旬时间是大涝或大旱.一年内旱涝相连的年份占70~95%左右.一年内既出现大涝又出现大旱的机遇较多,约3~4年一遇.旱涝季节分布,干旱以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又次之,春季最少.水涝主要集中于夏季,大致从4月下旬到6月下旬都是涝多于旱,尤以6月下旬大涝旬多出大旱旬1倍以上.7月中旬后梅雨结束,旱明显多于涝.
1.5 现任主要领导
现任中国共产党安庆市委员会书记、安庆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安庆军分区党组书记:朱读稳现任安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肖超英
1.6 城市竞争力
目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统计,安庆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安徽省居第6位.列于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蚌埠之后.
1.7 城市发展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大纲》就提出了大力建设安徽安庆市,并跨江发展建设双联市,形成规模与武汉、南京大略的城市,形成强大辐射,带动皖南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李鹏、朱镕基、回良玉、吴仪等先后视察安庆,他们对安庆的经济发展十分关心.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频发、市民经济创新能力不强、省会迁移而沦为地级市、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重新明确了安庆的定位,是全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集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安庆的发展,不仅纳入皖江城市带中的重要一轴,也纳入到面向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不过,现在安庆经济在全省较为偏后,与规划目标相差稍远,故实现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未来的安庆(大约10年以后),将逐步建成一个辐射皖鄂赣三省的产业布局齐全的跨江大城市.
1.8安庆方言
由于安庆地区地理位置处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带.因此,安庆地区方言存在地域的多样性.安庆区内方言既含有“楚语”、“赣语”、“江淮方言”的某些特征,同时又掺杂各种方言而汇成地区独有的地方色彩.
编辑本段2.人文地理
2.1 名称由来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潜山县有天柱山,是大别山脉的最高山,也叫万尖山,古时候是皖国,皖伯大夫的封地,天柱山也叫皖山(皖公山).汉武帝南巡封禅天柱山,称之为南岳,旧称衡山.山下的河流叫皖河(皖水、潜水),注入长江(皖江).山下之城,叫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2.2 建置沿革
安庆府城古地图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庆元元年(1195年)“ 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考虑南宋边疆安全,为了阻止金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皖省省治).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单独建市,是皖西南(不包括桐城市)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