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昌塔诗词 求关于广州的诗词( 六 )


6.2 地方戏剧——黄梅戏圣地
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据宿松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廖理南先生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和湖北黄梅县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历史上不少时候两县曾属同一行政区域.就是共产党创建初期,两县还属同一个党支部.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十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严风英是黄梅戏著名演员,真正唱活黄梅戏,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江西赣州有什么风景名胜?【八境台】 位于章贡两江交汇处 。有“千里赣江第一台”之美称,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因孔宗翰《虔州八境图》和苏轼八境诗而得名并闻名于世 。
【郁孤台】 座落于赣州城区西北的贺兰山上,距今10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年),台高14.1米,面积275平方米 。“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 。因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而扬名海内外 。
【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全长3600多米,雄伟逶迤,古城墙上保留数以万计的铭文砖,犹如一部历史巨著 。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6.8公里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内古树参天,丹崖绝壁,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生态景致宜人、文物遗迹丰厚、石窟艺术宝库”之特色 。主要景点有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5大岩洞 。存有唐代以来的石龛造像359尊,摩崖题刻 128品,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
【赣州浮桥】京九线上的明珠江西赣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名副其实的古宋城,被誉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博物馆 。那逶迤的古城墙、壮美的八境台、高耸的舍利塔、闻名于世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现存最古老的县学堂文庙等等都无不留下古历史和古文化的韵味 。然而,从宋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赣州古浮桥,更是这韵味中最能让人直接体验古代历史与现代文明的见证碑 。
现存的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 。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联起来,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由知军洪迈所建,连接章江的两端,每天定时开启,以便来往商船通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