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有关风筝的古诗词 关于风筝的古诗小学三年级作业

关于风筝的古诗:古人咏风筝诗赏析
纸鸢(宋)寇准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 。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征 。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 。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 。上引五言绝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 。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 。“碧落”指天界、天空 。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 。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
观村童戏溪上陆游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丹心”始终不得报国 。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 。该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 。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 。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 。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 。最后,谁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 。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
纸鸢(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 。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 。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 。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 。“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 。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作飞鸟一样看待了 。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 。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 。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 。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
小学一年级关于放风筝的古诗是那一首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
关于风筝的古诗纸鸢唐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

风 筝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