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的古诗词 古诗词历史( 五 )


借鉴古诗看柳,怎么写呀柳谐音“留”,就是不希望友人,亲人等离开,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急!!中国古诗人 在诗作里 互相借鉴的例子下面这些事很详细的介绍,希望你能认真看完,相信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 。了解一个人的诗词,不仅仅要知道诗词本身,还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等才行 。你所要求的作品在【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这一章节里面,但是签名的背景解析人文环境等希望你也能好好体会一下哦……
o(∩_∩)o...
李白与杜甫不但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还是最为后世学者所关注的两大学术课题 。一千二百余年的探研吟咏总括发微,现在已经形成了“李学”和“杜学”两个体大思深研究群体极为庞大的学科 。李白杜甫两人又常常被后人放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 。
李杜学有三大特点:1)历史悠久 。自二公未殁,对两人的訾议与褒贬便出现了,在中唐,对李杜的研究讨论便兴盛起来,千二百年来绵延不绝 。两人的诗作也是流传很早,大约在李杜尚未去世,他们的作品就已经被人广泛收藏品评了 。历朝历代,两人的作品被后人抄纂刊刻不绝 。2)名家辈出 。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很有深度,各个时期都有大家对李杜的作品发表评论或是编选成集,可以说唐代以降,数得上的大文豪文论家几乎都对李杜有着一定的兴趣,如元白、小李杜、韩柳、欧王苏黄、陆游、严羽、朱熹、元好问、杨维桢、前后七子、三袁、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沈德潜、翁方纲、赵翼、王士祯、袁枚、金圣叹……近代和当代李杜研究的队伍中也颇有一些学术泰斗 。总之,李杜学虽然讨论很久,但是一直是名家济济,高论迭出 。3)角度极广 。李杜学的研究不仅限于狭义文学领域,对两人的研究常常涉及史学、哲学、美学众多领域,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包括对两人诗作的赏析,还有对两人生平事迹的考证,对两人思想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辨析,而对两人诗作的赏析更是角度非常之多,学者们从众多角度切入李杜诗歌的研究,创造了丰硕而庞大的成果 。
【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
李杜的文学主张
李杜之间虽然颇有默契,但是他们的诗论主张却不完全相同 。
最能代表李白诗论美学主张的词语应该是“清真”(《古风.其一》) 。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 。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渔隐丛话》)(我上次课提到王昌龄的诗歌美,也属于这种炉火纯青的清真之美 。)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古风.其三十四》)
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 。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例子众多,不胜枚举 。
李白诗歌的清新之美并不是斟酌雕刻得来的,他的诗作往往一挥而就,然而,这种功夫却不是寻常人能学得来的 。王安石评价道:“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丰厚的学习积累,再由才气纵横的诗人于转瞬间构思酝酿 。这种状态,真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讲的:“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
与李白相同,杜甫也讲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的诗歌美学可以用“传神”来概括 。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 。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 。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