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的古诗词 古诗词历史( 六 )


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 。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五一字无来处” 。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 。
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讽;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罗宗强语) 。可见,杜甫的诗论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 。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而形成了一种“内容溢出”式的不受拘束的艺术范式,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盛唐则是对新的美学范式的规定和确立 。引用苏东坡的话,李泽厚认为杜甫是“集大成”者 。
还有的学者从更高的角度比较李杜的诗论主张,把李白等人概括为“风骨体制”,杜甫等人就是“比兴体制”(蒋长栋《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指出李白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个体意识的觉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群体人格意识”的觉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拉开了唐诗第二次革新运动的序幕,似乎有点太绝对化了 。还有很多学者详细地剖析了李杜的艺术主张,所列条目非常细致繁复,比如康伊的杜甫诗学“真兴神律法”说等等,本文就不再引述了 。
总的说来,李杜二人的文学主张既有共同推举的地方,又有不尽相同之处,这使得两人的诗作既有共同的魅力,又各呈风采 。
李杜二人众体兼工,古近体诗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 。因篇幅所限,本文特通过李杜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艺术比较来具体分析两人的表现方式之异同:
李杜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 。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 。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 。
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 。明人胡应璘曾对唐代的七言歌行有一个总评:“唐七言歌行,垂拱四子,词极藻艳,然未脱梁陈也 。张、李、沈、宋,稍汰浮华,渐趋平实,唐体肇矣,然而未畅也 。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畅乎,然而未大也 。太白、少陵,大而化矣,能事毕矣 。降而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 。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昌黎而下,门户竞开;卢仝之拙朴,马异之庸猥,李贺之幽奇,刘叉之狂谲,虽浅深高下,材局悬殊,要皆曲径旁蹊,无取大雅 。张籍、王建,稍为真澹,体益卑卑 。庭筠之流,更事绮绘,渐入诗馀,古意尽矣 。”(《诗薮》)这段话说得比较简略,对个别诗人的概括有简单化的趋向,但还是比较客观地把李杜七古在唐代的地位标举了出来 。
从数量上看,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一百三十多首,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一百四十多首,在盛唐诗人中,他们也是作七言乐府歌行最多的诗人 。七古在他们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见,以两人的七古作比,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
关于七古的创作,元人范梈曾总结道: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雄峻、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备此法者,唯李杜也 。开合灿然,音韵铿然,法度森然,学问充然,议论超然 。古人说诗常常比较主观化,但也多为真知灼见 。范椁的这段话正点出了李杜七古的一个共同特点:章法多变,舒卷自如 。
谈及李杜七古章法多变的诗论家很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曾评价道:“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变自生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 。白云从空,随风变灭 。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又云:“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 。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 。太白以高胜,少陵以大胜 。执金吾而抗颜行,后人那能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