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的古诗词 古诗词历史( 九 )


再次是想象的纵横变幻 。李白的想象,纵逸奇特,变幻万端 。在他的诗歌里,上天入地,前贤显贵,长风万里,烟波茫渺 。《说诗啐语》中评价道:“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涛自涌,白云舒卷,随风变灭 。”而且,李白的想象极具跳跃性,前后可以了无关联,跨度极大 。伴随着丰富的想象的,则是大胆而瑰丽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再次,则是极富个性的意象之摭取 。袁行霈有专章论述个性化意象与李杜风格的关系 。我个人的感觉是,李白在选取意象的时候,便多带有个人色彩,他的意象多可与他的风格互为表里,如“长风”、“朗月”、“黄河”、“长江”……此外,李白也通过了个性化的语言 。赋予了该意象以豪逸阔远的艺术生命 。
再有,那便是李白的明丽清朗的语言 。李白的语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脱口成章,果如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是一种天然混成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奔放的语言,这种清丽明朗的美,也是李白“清雄飘逸”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
情雄奔放也好,豪放飘逸也好,其内涵大约如此吧 。
下面再说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本是指作品中那种深沉蕴藉、凝重悲郁的风格特征 。陈廷焯在他的《白雨斋词话》中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 它要求“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
这种沉郁,其实就是感情的深厚浓郁 。这种深沉浓郁的感情又来自杜甫那博大的胸怀和老气纵横的心态 。裴斐说:“心胸气度阔大,阔大到一诗一联即能涵盖一生和整个时代” 。这种深厚浓郁的情感,来自杜甫所生活的变乱中的时代,来自正在转变的唐代士人的群体心态,也来自他自己在窘迫的生活中、巨变下的社会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 。
“顿挫”,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杜甫诗作的一些表现技巧上 。顿挫用于杜诗风格辨析最初便是出现在对杜诗语言的分析上 。顿挫本就带有悲抑苍劲的意味,它是通过沉痛而反复的铺叙吟咏、萧索衰飒的意象的选择以及音节的峭拔滞涩上体现的 。这种“顿挫”,随着杜甫“力因年增,意兴盎然,思想和阅历不断老成和深化而越发炉火纯青”(裴斐《杜甫的“老”》) 。参考资料:http://www.xici.net/b696400/d37812540.htm
古诗词名篇+赏析25首(一)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罗衾不耐五更寒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赏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
(二)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