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历史的古诗词 古诗词历史( 八 )


与之相适应,李白的七古从大处写意,意象多为俯瞰遥望所得,略貌取神,气度恢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谣》)而杜甫则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杜甫着重对眼前景象的刻画,以深沉凝重的情感出之,与李白相比,别有气质 。
在歌行的创作上,李白的七言乐府很多都是乐府旧题,他甚至把乐府旧题全都拟了一遍(葛景春语) 。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 。或用其本义,或翻案另出新义,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音癸签》)不过,李白用乐府旧题写的是新的内容,援引古事也是为了讽喻当今 。而且,李白很多乐府诗意迷离,后人很难摸清 。《李白集校注》多篇乐府后都附有詹锳长笺,历数《蜀道难》《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之解,可见一斑 。而杜甫则多写“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紧密联系现实而随意立题立意,开了一代新风 。《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认为中唐元白的感事和韩孟的写意都滥觞于杜甫,正是他所创“比兴体制”的体现 。
另外,两人七古都讲究章法舒卷自如,但李白却比杜甫更少拘束 。比之杜甫的森严,李白古诗更为自由 。比如杜甫的《洗兵马》,后人多认为它与排律有很大关系,其诗二十四韵居然有十七对律句 。这首诗对仗工严,音节谐律而又苍劲老迈,说明杜甫有以律入古的倾向;而李白古诗中散文句很多,“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难》)等等等等 。杜甫古诗中也有散句,但远没有李白用的典型而精彩 。有学者认为李白是“以文入古”,有一定道理 。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一书还分析了杜甫古诗的用韵,指出杜甫古诗中“三平调”和“平仄换韵”的特点,可为参考 。
【李杜比较论.李杜总论】
李杜风格之比较:
风格,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艺术素养等等在作品中的反映 。至于李杜风格,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引用严羽的话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这似乎已成定论,李白的风格蔽之为飘逸,杜甫则为沉郁 。
实际上,李白和杜甫两人都曾经为自己的风格做出了总结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 。因谓长史车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 。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可见,“清雄奔放”(飘逸奔放)和“沉郁顿挫”确乎可以代表二人的风格 。不过,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学术界历来各抒己见,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
在综合比较了诸家意见之后,我对二人的艺术风格做出了如下分析 。先说李白的“清雄飘逸”:
首先是情感上的壮大高扬 。李白是个豪迈自信的人,这与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所给人的激昂高蹈的心理趋向有关系,也与李白个人的豪放性格有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给人这种高度自信豪迈的心态的时期大约只有汉初和初盛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不待言,宋元明清时期的士人则多偏理性化,而理论的桎梏又比较明显,所以唐以后难有唐诗汉赋的磅礴气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是在抒发抱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则是他自我的写照 。而在他发泄自己的郁闷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使自己的感情喷放而出,笔下景观都有大气貌,从不萧索渺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李白的送别之情或闲逸之情又显得清新俊朗,不缠绵牵眷,这实际上也是高扬自信的情感的体现 。
其次便是情感表达上的了无拘束,喷薄纵横 。李白的情感很宏大开朗,不局限于方寸之中,在他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时候,就如曾巩所形容的:“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泄 。”(《代人祭李白文》)李白情感豪壮宏大,则无物可阻,一经爆发,便有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一去不回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箜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