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樊山诗词 江山只合生名士全诗及易实甫生平( 六 )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 。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 。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 。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 。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 。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 。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 。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 。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 。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 。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 。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 。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 。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 。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 。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 。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 。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 。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 。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 。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 。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 。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 。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参考资料:书籍
著名国画大师的简介?近现代的著名国画大师:
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陆俨少、石鲁、赵旺云、方济众、何海霞、陈半丁等:当代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实力派国画家,如:刘大为、薛宣林、吴冠中、田黎明、范曾、周逢俊、于志学、付强、陈绶祥、王镛、边平山、刘文西、康文、汪为新、王泰戈、杨志斌、万伟民、戎宁、一然、邹文正、朱新建、袁振西、陈沫吾、张凡、霍春阳、荆兆林、李振凯、赵新建、尹天石、胡平、朱宣咸、赵蓓欣、孙捷等活跃于美术界,他们为中国的国画创作与教育以及发展做出了成绩 。
画家介绍: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 。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受到世人瞩目 。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 。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

【樊樊山诗词 江山只合生名士全诗及易实甫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 。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家道贫寒,只读过短暂的私塾,十五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二十六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 。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 。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 。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