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长度|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长城的长度(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 。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
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
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
塞、塞垣、塞围: 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 。
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 。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 。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
长城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 。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 。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
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 。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 。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 。秦国北方有义渠和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 。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 。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百思特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 。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 。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 。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 。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