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诗词赏析 陶渊明最著名的诗句( 四 )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 , 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 。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 ,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 。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 , 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 。“流泪抱中叹 , 倾耳听司晨” , “理也可奈何 , 且为陶一觞” , 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 。消极归隐 , 借酒浇愁 , 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 。今天我们读陶诗 , 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 , 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
简要说明陶渊名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
1清新的笔法 。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 , 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 , 而是随意点染 , 清新自然 , 而有无尽的神韵 。
2细腻的描写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 , 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 , 融化在诗歌之中 , 最平常的方宅草屋 , 绿树繁花 , 远村近烟 , 鸡鸣狗吠 , 在他的细腻描写下 , 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 , 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
3质朴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 , 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 。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 , 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 , 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 , 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 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 。陶源明的田园诗 , 农家生活气息浓厚 , 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 。
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 , 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 , 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 。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 , 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 。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 , 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 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 , 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 , 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 , 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 , 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参考资料: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郑屹立??
陶渊明的《挽歌》解析解析如下:
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 , 而突出写了送葬者 。“荒草”二句既承前篇 , 又写出基地背景 , 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 。“严霜”句点明季节 , “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 。“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 , 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 。然后一句写“马” , 一句写“风” , 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 , 虽仅点到而止 , 却历历如画 。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 , 说明圹坑一闭 , 人鬼殊途 , 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 。
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 , 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 , 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 , 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 。盖不论贤士达人 , 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 。这并非消极 , 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 。而一篇最精彩处 , 全在最后六句 。“向来”犹言“刚才” 。
刚才来送殡的人 , 一俟棺入穴中 , 幽室永闭 , 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 , 各自回家 。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 。“亲戚”二句 , 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 。家人亲眷 , 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 , 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 ,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
《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 , 则不歌 。”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 , 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 , 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 。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 , 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 , 也未免太不近人情 。其实孔子这样做 , 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 , 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 , 从感情上说 , 他本没有什么悲伤 , 只要葬礼一毕 , 自然可以歌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