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但这个方法在此处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用这个方法实施达成的教学内容不够合适,即,“把握文章内容”是不合宜的,至少是不完全合宜 。原因就是难度不够,更合宜的是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进行文章意义的提取 。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形式 。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现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己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 。也是教师应该着力考虑的地方 。
有了好的方法,假如再有好的内容,相信一定是节好的语文课 。===== 老师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
我看
(一)
此教学环节最大的亮色当是心电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方法新,再则确有效果,为大家展示了游戏语文的可能 。学生的思索围绕心电图展开,思考也很见个人色彩 。但我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丢弃了对词句的考究,对文章主题的追问 。事实上,您抓住了面,而忽视了点,学生到头来只是记住了语文课上的游戏、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情感的路线 。
我看
(二)
第四环节指导朗读,单独拎出来,虽说是在前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仍有强而为之的痕迹,猜想解忧老师在预设的时候,应该发现了读的不足,因而设计的 。我在思考,怎么才能将方法融入教学,而非解忧老师这样,让方法左右了自己 。是不是可以借最后一副心电图的“猜”,介入教师的引,从而抓点带面 。
我看
(三)
我在胡说的时候,查了些资料,这是我查的教学目标之一中的一条:“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和解忧老师商议的是,学生在用心电图学习的时候,似乎也是从我看的角度来理解文章,少了“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没有入境,何来深入 。
我看
(四)
这是北师版五上第七单元中的文章,单元主题:“危急时刻” 。解忧老师让学生动了起来,进而得出“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结论,但感觉这个结论是在人物情感的波动上得出的,更确切的结论应该是“情如看山不喜平”,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与语言范式的和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