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怎么写?( 四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怎么写?


读中有思 以思促读
《泉城》一课,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第二单元 。课文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并以优美的笔调,赞美了济南泉水的奇丽 。
本文介绍的是第一课时中对第一段的教学思考,教例如下:
说起济南,自然会想起济南的七十二泉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象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
该段共三句,第一句点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从形态,声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济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点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负盛名的 。
在读过教材后,我落笔写教案,却发现久难下笔,心中一直缠绕着这么几个问题:
1、语文课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领着学生在课文内容上纠缠不清吗?实验部接受课程改革后,每周仅安排8节语文课 。去掉一节写字课,一节作文课后,阅读课也就所剩无几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恐怕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舍 。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话说得没错 。但是,没有足够思维活动的读,是否有效?读的外显形式仅仅是照文出声地朗读吗?是否应该增加说、演、画等读的其它外显形式?
3、综观《泉城》一课,语言美则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体验与眼光抒发的美,三年级的孩子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份美吗?我们怎样把课文语言转化得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呢?
4、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校“生活教育理念”也一贯强调: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但是细看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或许是为了追求过程的流畅,形式的完美,能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当堂提出问题的,微乎其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鉴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材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读中有思,引导提问,读懂感悟第一自然段 。模仿第一段构段方式,观察课外活动场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写话 。
在实施该目标时,我作如下教学操作:
1、读中仿句,帮助积累句式 。
在读过第一句后,我出示如下句式让学生仿说:
说起无锡,自然会 。
说起北京,自然会 。
说起杭州,自然会 。
说起,自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