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言小楷毛主席诗词 毛主席的《沁元·春雪》( 八 )
其四 , 考察社会 , 读无字书 。毛泽东既提倡读有字之书 , 也提倡读无字之书 , 即向社会学习 , 作实际考察 。他说过:“社会是学校 , 一切在工作中学习 。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 , 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 。”读无字书 , 考察社会 , 这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 。早年求学时 , 他就表示:“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 则汗漫九垓 , 遍游四宇尚已 。”他邀同学利用暑假 , 步行千里 , “游学”农村 , 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过社会考察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无字天书” , 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 , 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 , 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 , 而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 , 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这个决策 , 对他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社会状况 , 使他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 , 能够很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 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成功 。
七律·长征描述了怎样的意境和革命情怀?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 , 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 ,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 , 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 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
全诗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译文如下: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 , 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 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
金沙江浊浪滔天 , 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 , 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 , 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 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 , 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
扩展资料:1934年10月 , 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 , 保存自己的实力 , 也为了北上抗日 , 挽救民族危亡 , 从江西瑞金出发 , 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 , 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 , 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 , 如今 , 曙光在前 , 胜利在望 , 他心潮澎湃 , 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 , 10月定稿 。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 , 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 , 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 , 滚滚而下 , 牵动着全篇 , 也笼罩着全诗 。
“只等闲”举重若轻 , 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 , 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 ,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 , 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 , 应付自如 , 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 , 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才子|东晋八大才子,魏晋南北朝八大才子
- 《董卿:做一个会说话的女子》读后感摘抄
- 董事长辞职报告怎么写?
- 股东辞职报告如何写?
- 联谊会主持词如何写?
- 董事长年会致辞怎么写?
- 董事长年会讲话稿怎么写?
- 董事辞职报告怎么写?
- 董事董事长的辞职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