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言小楷毛主席诗词 毛主席的《沁元·春雪》( 六 )


周恩来(乳名大鸾 , 字翔宇)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 , “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 。在那饱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 , 他还是抱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 坚信中华民族必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1917年他在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 , 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 。从这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 。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后密、错落有致 。尤其是启首的“愿”字 , 比其余的字大一倍以上 , 笔者认为 , 这是独具匠心的 。此愿既是周恩来的心愿 , 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这幅字用笔娴熟 , 点画挺拔劲健 , 结构章法疏处可以“走马” , 密处不可“容针” , 其形俊秀飘逸 。看来 , 此时周恩来的书法受“二王”、“颜柳”书法的影响颇深 。
由于年代久远 , 又历经战乱 , 这一时期周恩来的墨迹流传甚少 , 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3月为章鸿诰书其19岁东渡时作的七绝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 ,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 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作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 , 相得益彰 , 气岁度非凡 。此作品为行书 , 尤其是裹锋用笔 , 浓墨重蘸 , 写来却无拘无束起伏跌宕 , 浓、淡、枯、润之墨韵跃然纸上 , 变化生姿 。其字型多处趋长 , 而点画简略有意犹未尽之感 , 给人以想象空间 。此时的周恩来 , 虽年过弱冠 , 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 。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 , 周恩来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同历代书家多至中晚期的方达到艺术高峰相合 。因为真正的书法家是要一定的年岁、阅历和内涵的 , 这与音乐、文学不同 。这段时期留下的墨迹相对较多 , 有题词、诗文、信札等 。领袖的题词首先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但如果书法效果好 , 对读者来说 , 在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 , 更会受到极大的鼓舞 。这是一般的书家作品所不能及的 。如1939年3月 , 周恩来题写的“冲过钱塘江 , 收复杭嘉湖!”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 。此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 , 虽笔断而意连 , 点画沉着 , 笔力精绝 。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已经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伟茂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的题诗:“千古奇冤 ,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 , 相煎何急!?”我们在惊叹周恩来文采斐然的同时 , 更看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 。书为心画 , 在特定的环境下 , 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必将融入于其作品中 。如颜真卿的《祭侄稿》 , 岳飞的《满江红》就体现了他们的悲怆和愤慨 。这幅字的用笔是艰涩的 , 结字是险绝的 , 章法之破规除习的 , 以及书者的悲壮之情均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这篇文章写了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热爱学习 ,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 赞扬他孜孜不倦刻苦朴素的精神 。
这篇文章 , 真实生动地告诉我们:毛泽东读书是多么得认真 , 生活是多么得朴素 , 这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当我读到“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 , 冬天他每天很早就起床 , 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 , 对着熹微的晨光 , 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 。”我不由从心中暗暗佩服他 。他冬天很早就起床 , 我们知道 , 在冬天能多睡上十分钟也会感觉多么的温暖和舒适呀!他在冬天还洗冷水澡 , 对我来说真是不可思义 。这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毅力远远超出了一般人 。
读着读着 , 在我的脑海中不时地出现了很多影片中记录毛泽东生活和工作的情形:毛泽东的卧室里只有一张普通的床 , 一个不太大的书桌和几把椅子 , 而床头、写字台上都堆满了书 。毛泽东的衣服都破得不象样了 , 可他还是在说:“缝一下 , 就好穿了 。”他每次工作都废寝忘食 , 服务员总是多次为他热饭 。读书时 , 凡是他自己的书 , 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 , 他都要加圈加点 , 有时还在书上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想法 。在一本有十万字的书上 , 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 。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叉子等各种符号 , 表明书的重要之处 。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的认真 , 理解是多么的透彻…… , 每当我看到和想到这些情景 , 就不禁佩服毛泽东的这种可贵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