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怎么写?( 九 )


【设计意图】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美好的描写背后,都需要认真观察作为基础 。
2.细读课文,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
(1)教师引导:作者还认真看出了什么?自己读读3~5自然段,将作者认真观察到的内容用横线画在书上 。
预设:
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
师引导:这是写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
预设: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
师引导:这是写脚的样子 。样子像──蜗牛的触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
预设:
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
师引导: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 。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师引导: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地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就会更加生动 。
(2)教学过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
预设: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爬 。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
师引导: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
师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爬──同学接读课文 。
过渡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 。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
师引导: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能换位置,是按顺序写的 。)
师小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 。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
(3)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
师引导: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