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诗词泣园春雪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二 )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
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
【题解】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
【作法】
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2/content_1058360.htm
查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