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怎么写?(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 。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 。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 。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 。适时进行练习 。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怎么写?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