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井冈山诗词背景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创作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
重上井冈山诗词背景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创作背景

诗朗诵毛泽东诗词重上井冈山的背景音乐平湖秋月(洞箫)
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重上井冈山诗词背景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创作背景

拓展资料:

  1.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
  2.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
  3. 上阕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 。“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 。
  4. 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人从“坐待时机自主张”少年,到“风华正茂”上学时期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灭老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 。
  5. 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新颜” 。“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
  6.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 。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 。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
  7. 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
  8.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
  9. 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
  10.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 。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 。
  11. 三十八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 。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
  12.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 。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 。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