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排比句作文 有不有古诗词的排比句来写作文用( 六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吟诵这豪迈的诗句 , 谁不为在外面建功立业的健儿们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着这凄婉的诗句 , 谁不理解浪迹天涯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来临 , 读着这千古名句 , 那些身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们 , 谁不想念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啊?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读着这伤感的诗句 , 哪个游子不会涌起乡愁?
69、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 , 就在沉默中灭亡” , 我懂得了人应具有的反抗精神;
当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我懂得了作为人的尊严;
当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 , 我将撬起地球” , 我懂得了知识能给生命以无穷的力量 。
当尼采说“失败的人 , 没有悲观的权力” , 我懂得了当我失败时应该做些什么;
当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我懂得了应怎样去读书 。
当托尔斯泰说“对于心灵纯洁的人 , 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 , 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当但丁说“走自己的路 , 让别人说去吧” , 我懂得了该怎样去面对别人的误解 。
当曹操说“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我懂得了人到老也仍要有雄心壮志 。
70、十步之内 , 必有芳草 。而英雄 , 却常常难以用距离或时间的密度来衡量.
远的有家贫少年岳飞 , 我们在千年之外望去仍可见他在民族气节的大江高唱《满江红》;
近的有平凡青年雷锋 , 我们向万里之外的美国西点军校望去 , 仍可见其助人为乐的精神在闪烁;再近的 , 有抗洪勇士高建成 , 己暑尽寒来 , 我们的脑海中仍可见他舍已救人的情景 。
近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 , 透过百年的风云 , 至今我们仍可见迷漫在虎门的禁毒硝烟;再近的 , 有文坛巨匠鲁迅 , 世易时移 , 至今我们仍可见他头顶上根根直立的怒发 。
近的有清朝将军邓世昌 , 百年之后 , 我们仍可见他驾船向敌人撞过去的那壮烈的一霎那;再近的 , 有特等功臣王伟 , 虽是机毁人亡 , 我们向烟波浩淼的南海望去 , 仍可见他誓死保家卫国的赤诚 。
近的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 , 我们向人烟稀少的西藏望去 , 仍可见他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光辉形象;再近的 , 有人民的好警察方堃 , 几个春秋已过 , 我们仍可见他奋不顾身的英雄身影 。
近的有戊戌君子谭嗣同 , 我们在百年之后看去仍可见他在国运衰微的关头大呼 "我自横刀向天笑";再近的有民族作家鲁迅 , 我们在多年之后想去仍可见他在山河沦落的日子疾书"我以我血荐轩辕" 。
71.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假如当初唐宗不能听取魏征逆耳忠言 , 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 。
假如刘备能听信忠言 , 戒骄戒躁 , 又何至于落得个大事难成 , 白帝托孤的结局呢?假若当初刘备不能三顾茅庐 , 虚心求教 , 又怎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呢?要想事业兴旺 , 就必须广开言路 , 察纳忠言 。
假若当初周厉王能听从良言 , 不钳民口 , 又何至于落得个众叛亲离 , 被流于彘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赵太后不能听从触龙的劝谏 , 让长安君“质于齐” , 又怎能得到齐国的援助 , 使国家摆脱困境呢?要想使国家兴旺安定 , 当权者就要善纳人言 。
假若当初楚怀王能听取屈原的意见 , 又何至于落得个“兵挫地削”“客死于秦”的下场呢?如果当初康熙不能采纳周培公的进谏 , 又怎能取得打败吴三桂 , 平定三藩的辉煌业绩呢?能虚心纳谏 , 则国家兴旺;不能虚心纳谏 , 则国家衰亡 。
假若当初吴王能阖闾能听从伍子胥的良言 , 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结局呢?假若当初越王勾践当初不能采纳范蠡、文种的意见 , 又怎能实现灭吴复国的愿望呢?善纳人言者 , 昌;不纳人言者 , 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