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元节,资料来自网络( 三 )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 , 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 , 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 , 影响地域广泛 。“七” , 在我国的数字当中 , 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经》:“反复其道 , 七日来复 , 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 , 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 , 经过七天可以复生 , 这是天地运行之道 , 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然而 , 长久以来 , 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 , 是不吉祥的月份 , 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 。因为以讹传讹 , 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 , 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 。其实 , 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 。
《易经》:“反复其道 , 七日来复 , 天行也 。”在《易经》中 , “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 , 是复生之数 。七是阳数、天数 , 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 , 经过七天可以复生 , 这是天地运行之道 , 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期定在七月十五日 。在一定意义上 , 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 , 中元节归属道教 , 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在民间世俗里 , “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 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不忘根本 。在佛教里 , 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 , “报恩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 , 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后期的“七月半”习俗 , 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
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 , 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 。正确来讲 , 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 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 , 三者呈并列关系 , 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自道教兴起后 , “三元说”的“中元”二字 , 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 , 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
“中元节”形成之前 , 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 。佛教中的七月 , 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 , 而非“鬼节” 。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 , 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 , 原意为“救倒悬” , 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 , 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 , 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 , 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 , 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 , 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 , 发展为荐亡度鬼 。不知是巧合 , 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 ,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以至于后世以为 , 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 。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 , 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 , 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 , 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 。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 , 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