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李鸿章病逝,慈禧为何悲痛欲绝

晚清朝廷昏庸腐朽 , 但是却也有尽心为国之臣 , 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位 , 他固然有错误 , 但他以古稀之年为国家奔波的身影还是显得十分高大挺拔 。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 , 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鸿章与庆亲王跟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 , 慈禧终于能带着光绪皇帝离开窝了一年半的西安 , 前往北京 。慈禧太后心情大好 , 跟这个搭搭话 , 跟那个聊聊天 , 还很好奇地观察着西洋乐器 。突然一个人大叫着太后、太后 , 不顾礼仪奔扑在太后跟前 , 递上一纸电报:
镜头开始晃动 , 本来满脸欢喜的慈禧还没看完 , 便已呈崩溃之态 , 颜色大变 , 歪歪斜斜地朝火车车门奔去 , 几次差点摔倒在地 , 幸好扶住一根柱子 , 才没出事 。到了车厢之后 , 两行清泪留下脸颊 , 不停地抽泣 。隔了一阵 , 让李莲英宣袁世凯上车 。然袁世凯进来之后 , 她却半天没有反应 , 直到李莲英叫了两声太后 , 袁世凯来了 , 才慢慢转过头 , 一字一顿地朝袁世凯说 , 李中堂过世了……
这当然有些艺术加工 , 实际情况是如何呢?
梁启超六万五千字的《李鸿章传》 , 作于1901年 , 即李鸿章去世当年 。其中写到 , “遂瞑焉长逝 , 享年七十八岁 。行在政府得电报 , 深宫震悼 。”又转录光绪皇帝奉慈禧懿旨所发上谕 , “遽闻溘逝 , 震悼良深” 。
【听闻李鸿章病逝,慈禧为何悲痛欲绝】震悼之义 , 为惊愕悲悼 。说明慈禧与光绪 , 都觉得李鸿章死得太突然了 , 他们一点准备都没有 , 听到消息 , 悲伤不已 。
而《清史稿李鸿章传》是如此记载的 , “积劳呕血薨 , 年七十有九 。事闻 , 两宫震悼” , 用的 , 亦是震悼一词 。显见 , 光绪的上谕 , 已定了调子 , 朝廷的态度就是“震悼” 。
那这二字背后 , 慈禧太后是否亦如电视剧里演的那样 , 伤心、流泪甚至崩溃呢?
其实我们不如来说说 , 电视里那样演 , 合不合理?我觉得是合理的 。
首先 , 此乃人之常情 。一个经常在身边转悠的人突然就死了 , 哪怕他年事已高 , 早就得病 , 知道迟早会有这样一天 , 消息传来之时 , 仍会莫名难受 。慈禧太后也是人 , 哪怕她杀人不眨眼 , 不代表她对所有人都是铁石心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