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诗词 长征的诗词( 三 )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
“长征组诗朗诵会”活动的开场白!!!!!!!!!急!漫漫长路!
悠悠,跨过了岁月,迷茫 。越过了困苦,彷徨 。中共起于艰难与敌人战斗只为了人民的快乐!
长征二万五千里走的是红军的鲜血之路!在这之中有无数有刀剑枪弹刻成的篇章,更有无数用鲜血汗水涂抹城的诗词 。昔人已拭我们能住得只有诵读着这写诗词体味其中催我们奋进的坚强与那种“毅魄归来日”的执着 。还有谁主沉浮信仰!
长征的诗词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在长征的诗词《毛泽东诗词全集》中收录了毛泽东生平写过的所有诗词,关于长征的有很多:
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10月,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 。诗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
一、二两句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到七句是对红军长征中克服“万水千山”带来的险阻的具体描述 。
三、四两句写红军长征在山中行军,以五岭、乌蒙山代表“千山” 。
五、六两句写出红军在长征中对水的征服,以金沙江、大渡河代表“万水” 。
第七句写过岷山,岷山终年积雪,是长征最艰难的路段之一,过了岷山就意味着长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
最后一句呼应开端,红军走过万水千山特别是岷山后全军喜悦之情 。
总体上看,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红军长征万里行军图 。万水千山是红军长征征服的对象,红军征服困难的战斗精神借助于这些自然景物显示出来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红军长征所展示的挑战精神与超越情怀 。
2、《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
这三首十六字令由毛泽东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是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 。诗中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
第一首词,运用白描手法,从正面描绘了山势的高峻和红军快马加鞭飞越高山的惊心动魄的情景 。这一情景,是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闯关夺隘、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
第二首词,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群山绵延起伏、雄伟磅礴的气势,展现了红军战士万里驰骋、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
第三首词,也是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山势的峻峭挺拔,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在实现战略转移后丝毫不减的锐气,和敢于力挽狂澜、顶天立地的胆略与豪情 。
这三首词展示了三幅画面,以点概面,相辅相成 。作者将红军长征万里征途浓缩于山,将千军万马的征战依托于山,将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寄寓于山,绘成了一幅壮观的长征艺术画卷 。
3、《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达了红军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
“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