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及诗词 端午节传说与诗句

端午节传说是关于爱国大夫屈原的故事,屈原投江自尽,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后来演变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有:
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李隆基《端午》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殷尧藩《端午日》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午日观竞渡》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寻找打捞他的真身,为防止鱼龙吞噬屈原的身体,人们往江里投放食物,喂饱鱼龙,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
后来人们怕屈原饿,给屈原投食物,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端午节的传说及诗词 端午节传说与诗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对联,诗句为你奉上部分资料,请你参考详情请你参考好搜百科:
1、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
2、传说:
端午十说
蔡邕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 。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 。《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 。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 。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
3、习俗:
端午习俗
龙舟竞渡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