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首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一首词( 十 )


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一词 , 表面虽写雨行 , 实则表现出词人不惧风雨的抗争精神 。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头向来萧瑟处 ,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该词表面写风雨 , 实则有所寓意 , 风雨应指词人所受的打击或施虐者 。上片 , 以“穿林打叶”来形容雨 , 可谓奇语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不惧风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 。芒鞋 , 即草鞋 。一声“谁怕”表现了词人的无所畏惧的气概 。“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说 , 是词人的处世哲学;大意是 , 平生一蓑可挡风遮雨 , 足矣 。下片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了词人被谪后的乐观心态 。虽然有点冷落 , 但却有山头斜照相迎 , 此处寓意应该是词人受到辖地人民的欢迎 。料峭 , 微寒 , 多形容春意 。“回头向来萧瑟处 ,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写出了词人的平和的处世心态 。萧瑟之来处 , 寓意京城 。归去 , 寓意再度回京 。纵使如此 , 词人亦会平和对待 , 故云“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词的另一个特点是 , 寓哲理于词中 。上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 , 便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又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凄凉 。
夜来风叶已鸣廊 , 看取眉头鬓上 。
酒贱长愁客少 , 月明多被云伤 。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其中 , “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凄凉” , 便是富有哲理的文字 。上片写 , 人生短暂 , 转眼秋衰矣 。“夜来风叶已鸣廊”乃写中秋夜晚落叶在廊厦下被风吹卷得飒飒作响 。“眉头鬓上” , 实意是愁上眉头 , 霜染两鬓 , 人已老矣 。此乃悲人生之短暂也 。下片中 , “酒贱长愁客少 , 月明多被云伤”亦富哲理性 。“酒贱长愁客少”实际写出了词人遭谪后 , 朋友亦少来往 。“月明多被云伤” , 则揭示了“兰衰芜欺”的道理 。意思是说 , 自己因才被谗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因刚到黄州过第一个中秋节 , 既无亲人又无朋友 , 故有“中秋谁与共孤光”之问 。孤光 , 孤寂中的灯光 。唯有独酙独饮 , 北望怀念(京城)故人了 。这一首写得孤寂中充满凄凉与悲凔 , 这是词人被谪黄州后孤独所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 故有此悲 。
苏轼的词 , 内容很广乏 , 除了上述类型的词以外 , 尚有山水、田园、怀友思亲、和唱等词 , 其中不乏风趣小词 。仅录一首田园词《浣溪沙》(簌簌衣巾)供赏:
簌簌衣巾落枣花 , 村南村北响缫车 , 
牛衣古柳卖黄瓜 。
酒困路长惟欲睡 , 日高人渴漫思茶 。
敲门试问野人家 。
上片写村景 , 写的十分质朴而又风趣 , “牛衣古柳卖黄瓜” , 让你看到了一位穿著蓑衣的乡人 , 在古柳荫下卖黄瓜 。简直就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画 。下片乃写词人自己 , 酒困路长 , 昏昏欲睡;日高人渴 , 一路光想着有茶喝该多好 。走进村头 , 便去敲人家的门讨茶喝 。写得十分形象、生动 。这首田园词 , 堪称一绝也 。
还有一些描写个人生活趣味的词 , 亦别有韵味 。例如《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 , 归来仿佛三更 。
家童鼻息已雷声 , 
敲门都不应 , 倚杖听江声 。
长恨此身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 。
夜阑风静縠纹平 。
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 。
该诗最为风趣的是“家童鼻息已雷声 , 敲门都不应” , 这是生活气息最为浓郁的词句 。该词上片写“夜饮归来” , 家童睡得死死的 , 连门都敲不开 , 只好“倚杖听江声” 。或谓写景 , 其实是写生活 。下片乃对江冥想 , 感慨人生 。首两句寓意了人生无奈 , 为名利所驱使 , 或谓“世奴” , 不得自由 。何时能够忘却人世的这些营生呢?营营 , 为生活而奔忙也 。最后两句乃表达了“厌世归隐”的思想 , 这与词人被谪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