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首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一首词( 八 )


其实 , 苏轼并不摈弃传统词的写作 。例如他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是一首儿女情思、离恨别愁的传统词作 。全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 , 也无人惜 , 从教坠 。
抛家傍路 ,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萦损柔肠 , 困酣娇眼 , 欲开还闭 。
梦随风万里 , 寻郎去处 , 又还被莺呼起 。
不恨此花飞尽 , 恨西园、落红难缀 。
晓来雨过 ,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
春色三分 , 二分尘土 , 一分流水 。
细看来 , 不是杨花 , 点点是离人泪 。
该词使用了拟人与虚幻手法 , 看似写杨花 , 实则写人 。从境界来看 , 宛若电影一样 , 从杨花飘坠 , 幻化出一位悲凄忧伤的青春年少的思妇 。杨花即人 , 人即杨花也 。“似花还似非花”写出了杨花虽叫“花”而非花的特征 , 其下的“也无人惜 , 从教坠” , 则已经寄以感情了 , 无人去怜惜她 , 任凭她飘坠 。从教 , 任从、任由之意 。“抛家傍路” , 表面写杨花飘落人家或路侧 , 实际又是描写思妇被抛舍家中 , 时常傍路翘首以待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此处似写杨花 , 实则已经转到写人了 。故 , “无情有思”在此处成了双关语 , 文字表面是说 , 杨花虽是无情感之物 , 细琢磨 , 似有情思 。实际上 , 是写思妇被无情抛弃于家中 , 故怀有无限忧思 。思量 , 细想、仔细琢磨之意 。有思 , 怀有情思也 。“萦损柔肠 , 困酣娇眼 , 欲开还闭”这里则完全写人了 , 但这样的词语仍然可以用来描写柳(杨) , 这就是苏轼的修辞之妙 。“萦损柔肠”即柔肠萦结也 。忧伤过度 , 渐乏而困 , 故有“困酣娇眼 , 欲开还闭”之态 。因为乏困 , 昏昏欲睡 , 故睡眼蒙眬 , 欲睁不睁 。这里细笔勾画出思妇之娇柔、戚美 。“梦随风万里 , 寻郎去处 , 又还被莺呼起”此三句接前而写 , 描写思妇睡梦中随风万里 , 飘然而达郎君所在之处 , 但却又被莺之啼叫唤醒 。可谓美梦难圆也 。
下片写景 , 景中含情 , 情景相融 。情乃春恨 , 恨从何来?“不恨此花飞尽 , 恨西园、落红难缀 。”此花 , 指杨花 。落红 , 落花也 。难缀 , 难以重新点缀枝头也 。此为惜春之笔 。落花不仅不能重新点缀枝头 , 反而是“晓来雨过” , 连遗踪皆无了 , 只剩下一池碎萍了(“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 。“春色三分 , 二分尘土 , 一分流水” , 这三句乃叹 , 雨前春色尚有三分 , “晓来雨过”之后 , 两分为尘土所湮 , 一分为流水劫去 。这里春色三分或指落红或指杨花 , 从后面的三句看 , 似指杨花 。“细看来 , 不是杨花 , 点点是离人泪 。”此收结对开端“似花还似非花 , 也无人惜 , 从教坠”作出了响应 , 且以“点点是离人泪”回归主题 。可谓匠心独到也 。
苏轼写儿女情思之词 , 多用隐讳含蓄手法 , 但也有明快之作 。如《蝶恋花》(花褪残红):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上片写景 , 将春天的特色 , 包罗一尽 。下片写情 , 乃直叙手法 , 毫无缠绵悱恻之辞 , 但却非常感人 。全词寓情于景 , 蕴藉有味 , 很能体现东坡写情的特点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乃锃句也 , 时常为后人引用 。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云:“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 , 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也 。据说 , 此乃词人路过一处花园 , 见圆内秋千佳人 , 便驻足赏看 , 佳人与丫鬟见之 , 便一边说笑一边离去 。故有“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之叹 。多情者 , 词人也 。这里也表现出词人的另一种浪漫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