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的战士诗词 写远征战士归来的诗有哪些( 二 )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 。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 。《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 。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 。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 。“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 。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 。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 。这裏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 。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 。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 。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 。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 。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 。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 。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湎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 。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1、解释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
2、出处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3、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4、注释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
难:艰难险阻 。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