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研究记录 小班古诗词教研记录( 二 )


学儿童观 。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 , 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 , 儿童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 。教师应该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 , 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 既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小大人” , 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 ,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众所周之 , 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 , 有的甚至还有保姆 , 所以 , 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 , 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 。因此 , 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我们工作的难点 , 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 。我在突破这些难点时 , 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1)、示范、模仿法 。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 , 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 , 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 , 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 , 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 。比如 , 在进行点名这一常规上和晨间入园时 , 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 , 其他幼儿模仿他的做法 , 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 , 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 。这样 , 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 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
2)、妙用儿歌 。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 , 极其短小精悍 , 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 易记 , 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 , 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 。在洗手的时候 , 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 , 来洗手 , 洗手先要挽袖口 , 洗手心 , 洗手背 , 洗手缝 , 洗手腕 , 看谁洗得最干净 。”洗脸时念儿歌:“小毛巾 , 对着揪 , 扯平放在手里头 。洗眼睛 , 洗嘴巴 , 洗洗脸 , 最后洗臭鼻子 , 看谁洗得最干净 。”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洗脸的任务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 , 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 , 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 。
小班古诗词教研记录子曰: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 , 我也有一种思想 , 我们相互交流思想 , 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
在唐维伦组长的带领下 , 松山湖中心小学语文科组的老师们一路同行 , 他们走入文本 , 走进学生 , 走近同行 , 走向大师 , 迈进了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
第一幕:三羊开泰步不休
“水光对山色 , 潋滟对空蒙;晴对雨 , 好对奇” 。稚嫩的童音从教室里传出 , 回荡在松山湖的蓝天之下 。那是覃世柏老师和学生品析着《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对仗句 。他们置身于初晴后雨的西湖 , 走进对子歌 , 走进对仗诗句和春联:“天对地 , 雨对风 , 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 , 赤日对苍穹……”“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是孙道明老师读唱吟舞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读 , 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唱 , 和着《阳关三叠》的旋律唱;吟 , 半读半叹 , 嗟叹之 , 咏歌之;舞 , 兴浓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师生一唱三叹 , 诗意盎然 , 情意融融 , 沉浸在“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那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中……
第三节课另有一番景象 。有时 , 学生五人一组 , 有的讲解 , 有的记录 , 有的倾听;有时 , 师生或对话交流 , 或书声朗朗 。这是唐维伦老师教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黑板上记着学生总结的学诗方法“初读 , 读通诗句;二读 , 理解诗意;再读 , 品悟诗情”及理解诗意的小窍门“三看 , 看注释、看插图、看上下文;二问 , 问同学、问老师;一查 , 查工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