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的典故和诗词 趵突泉的故事( 四 )


传说二:当年刻写后的石碑竖立泉眼旁时,因那时泉水喷涌势头非常猛,上蹿出四五米高,几下子就把“突”字的点给冲掉了 。这个点掉到水里后顺水漂到了大明湖,于是,大明湖的“明”字中,“日”字旁多了一笔变成了“目” 。

其实,以前汉字多一笔少一笔比较常见,如曲阜孔府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意为“富贵无头”;下联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 。二是避讳 。“弘”在清朝少一点,就是为避乾隆皇帝弘历的讳 。
趵突泉的历史 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 。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 。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 。“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 。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 。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
关于泉城的资料和古诗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济南,拥有丰富的名城资源,并形成了遐迩闻名的龙山文化、名士文化、泉文化,于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城内“七十二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 。其中,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由泉水汇流成的护城河流淌到大明湖,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光 。
关于泉城的古诗:宋代-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白话释义: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济南的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
趵突泉的典故和诗词 趵突泉的故事

扩展资料:
济南因在古代的“四渎”,即四大神圣河流之一的济水之南而得名 。一百多年前,黄河改道,夺了济水的河床,于是也列于华夏“四渎”之一的母亲河——黄河开始经过济南,并由此奔流到大海 。从此,济南成为黄河下游的最大的都市 。
如今济南是北依黄河,南朝东岳泰山,居于孕育中华传统文明的“岳”、“渎”之间;更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遍地涌出了千百个清冽的泉源,仅市区内就有一百多处,号称名泉者就有七十二处之多 。
众多的泉水既汇成了美丽的大明湖,更成为一条长河的发源地 。小清河汩汩东流数百里,至羊角沟而入大海 。一条近千里直达大海的长河竟然发源于繁华城市中心 。
古代的学者称赞这一景观为宇内唯一,今天我们也可以骄傲地宣称它是“世界之最”了 。因此,济南当之无愧地拥有了“泉城”的雅号 。